目前,我國橡膠工業大而不強,突出的薄弱點是沒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,缺少在國內外市場有高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品牌。筆者認為,品牌培育已成為橡膠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。
品牌經濟是市場經濟的高級形態。真正的企業發展戰略應該以支持品牌培育為基礎,圍繞品牌戰略的實現配置資源。傳統的公司戰略是企業的長遠目標、遠景、使命,它是典型的一種由內而外的思維。而品牌戰略面向激烈的市場競爭,立足于企業在業務層面是否能打贏?如何能打贏?它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思維。它可以引導企業內部資源去獲得企業外部的成果,這是品牌戰略的精髓所在。橡膠工業應摒棄企業戰略指導品牌戰略的思路,認識到品牌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用品牌戰略去推動企業的發展戰略。
品牌培育應從兩方面下功夫。首先是實現差異化發展。差異化是品牌的一個最重要屬性,有效的差異化能夠帶來與眾不同的、獨特的價值。筆者認為,當前中國輪胎企業迫切需要差異化發展。
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對44家輪胎會員企業調查的數據統計,今年一季度,除庫存外,輪胎工業各項經濟指標全面下滑。橡膠行業的產能過剩,主要表現在結構性過剩,在中低端同質化競爭嚴重的情況下,高端產品仍需要大量進口。
要想建立具有差異化的產業鏈,培育國際知名的品牌,我國的橡膠工業發展必須由擴大產量規模轉向創新驅動。一項針對上市輪胎企業的調查顯示,雖然近幾年這些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不斷增加,達到3%左右,與世界著名輪胎企業接近,但是投入金額差距巨大,一般僅為國外1/6左右。未來橡膠企業發展的方式不是擴大產量規模,而是要依靠人才投入、科技投入,培育自主研發實力,建設新型的自主研發機制,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,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,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、差異化的產業價值鏈。
其次是提升品牌集中度。目前,橡膠工業的知名名牌產品主要分布在全鋼子午胎、高強力輸送帶、摩托車胎、運動鞋、旅游鞋、安全套和V帶7個領域,這些企業都是市場的領跑者。以全鋼子午胎為例,本土品牌市場占有率已達75%左右,其中有一半市場被十家名牌產品占有。但同時,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,橡膠企業數量眾多,但規模普遍偏小,大部分不能完全發揮規模經濟效益。我國共有500多家輪胎企業,而歐洲、美國都分別只有十余家,日本則只有幾家,產業集中度、市場競爭力遠遠高于國產品牌。
因此,有條件、有實力的企業要積極實施兼并重組,優化產業結構,通過資源整合、業務流程再造、資本運作等方式,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、優勢明顯的大企業,提高企業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,不斷提高品牌的市場知名度、美譽度和客戶的忠誠度。
來源:中化新網